中国梦百姓故事格桑丹增传承门巴戏的故事dd-【新闻】
【中国梦·百姓故事】格桑丹增传承门巴戏的故事
【中国梦 百姓故事】格桑丹增传承门巴戏的故事
2014-07-08 10:54:35 http://www.xzsnw.com 稿源:山南网 作者:
讲述人/格桑丹增 整理人/蒋姬
他从17岁开始学习门巴戏,27年努力只为更好地传承门巴戏。2006年,山南门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8年,他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南门巴戏 代表性传承人。
27年来,他最大的愿望是抢救、保护和传承门巴戏。
题记
我叫格桑丹增,今年44岁,错那县勒乡勒村村主任、书记,门巴族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戏(又被人们称为 门巴拉姆 ,即门巴藏戏)传承人。
17岁那年,我加入勒乡门巴戏表演队伍。那时候,老师只收了九个徒弟,我年纪最小,学得比其他人要慢些,老师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教导我。
门巴戏是西藏八大藏戏之一,表演主要由六名演员和一名司鼓伴奏员完成。六名演员分别扮演渔夫、法王、公主、仙女等15个角色,所有角色必须由男人来扮演,这也是门巴戏的一大特色。
一出完整的门巴戏表演至少需要三天时间。为了活跃气氛,戏中还穿插了节奏较快的、模仿各种动物形态的舞蹈,有雄鹰展翅飞翔的动作,有马鹿下跪的动作
门巴戏的练习和其他戏不一样,由于戏里有许多模拟各种动物行为的舞蹈动作,练习要选在比较安静、偏僻的树林里,找没有人的地方训练。有些人因为受不了这种苦而退出了。
父亲次仁丹增是老师之一,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,门巴戏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下去。因为压力,那段时间我头上都长虱子了。
在学习期间,我们的动作不规范、不到位,老师形象地给我们每个人都取了外号。因为我跳舞时手甩得比较僵硬,老师叫我 夏拉 (手像筢子)。听着我心里很难受和伤心,就暗暗下定决心,好好学习,加倍练习。
门巴戏的唱腔与藏戏不同,比较难学,我曾有过放弃的念头。但还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和老师的耐心教导,慢慢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,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。
2006年,山南门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因为我记性好,表现出色,2007年,我也开始带徒弟了。2008年,我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南门巴戏 代表性传承人。
每当有喜事或是藏历新年等重大节庆日,我们的门巴戏表演队都会为乡亲们演出,也常应邀到地区、拉萨等地参加重大节庆活动,观众非常欢迎。
现在国家政策好了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员补助。跟我学门巴戏的学徒有14人,我正在物色接班人,重点培养2个。我也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技艺全部传授给徒弟们,也希望以后可以收更多的徒弟,让勒布沟每个人都会唱门巴戏。
其实,这么多年来,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老婆索朗玉珍。她也是门巴族,特别喜欢看门巴戏。平时只要我有演出,她都全力支持,家里大小事情,都不让我操心,让我没有后顾之忧。儿子罗布次仁从小接触门巴戏,也对门巴戏特别感兴趣。我时常告诉他,要先学好文化知识和本领,将来才能让门巴戏走出深山、走向市场,门巴族这一文化瑰宝能够越走越远,能够代代相传。
我们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,但没有自己的文字。一直以来,门巴戏都是靠老演员,完全凭着自己的记忆,把不同于藏戏的门巴戏的唱腔和姿势动作传授给了现在的演员。
目前,已经抢救恢复过来的80%的门巴戏中的声腔、唱词等,我们就不能用文字记录下来,所以只能依靠口口相传。
现在,我唯一的愿望是:把现存的门巴戏通过文字记录下来,并形成册子进行保存。同时,培养更多的年轻戏队,培养鼓钹师,教会他们剧情、戏词、唱腔、舞蹈动作及表演等。